發表文章

求其放心

壹、 ppt 壹.       原文段落大綱 一、求其放心 孟子曰:「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人有雞犬放,則知求之;有放心,而不知求。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──告子上. 11 章旨︰ 求回放失之本心,乃為學之本。 二、大體與小體 公都子問曰:「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。何也?」 孟子曰:「從其大體為大人,從其小體為小人。」 曰:「鈞是人也;或從其大體,或從其小體。何也?」 曰:「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於物;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此天之所與我者,先立乎其大者,則其小者不能奪也,此為大人而已矣。」──告子上. 15 章旨︰ 心為人之大體,耳目之官為小體,先立其大,則小者不能奪,如此則能成為大人(君子)。 三、養心莫善於寡欲 孟子曰: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。其為人也寡欲,雖有不存焉者寡矣;其為人也多欲,雖有存焉者寡矣。」──盡心下. 35   章旨︰ 教人養心存性的方法,在於寡欲。 貳.       相關資料 1. 王陽明看花──無心外之物 傳習錄記載:王陽明有次到浙江省的會稽山遊覽,同行友人指山岩中的花樹問說: 「 你主張天下無心外之物。然而像這些花樹,在深山中自開自落,和我們的心有什麼相關? 」 王陽明回答說: 「 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;你來看此花時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,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 」 這段話是說:當花沒有被人觀察之前,是處於一種 「 寂 」 (潛隱)的狀態,直到有人來看它,它的形狀和顏色才會 「 一時明白起來 」 。意謂當人內在的心覺醒,外界萬物的意義才會被彰顯。 王陽明以 「 無心外之物 」 闡明:任何事物的規律、法則,都不可能脫離人心的認識而存在。然而世人習慣向外追逐,王陽明的 「 心學 」 ,正是孟子 「 求其放心 」 的學問,啟發我們關注放失已久的心靈。 2. 大體與小體    補充資料 人類的心智活動,其實是來自「頭腦」神經系統的綜合反應。不過把人類心智活動定於「心」的看法,在古代中外皆然。古埃及人相信靈魂若不是表現在柔「腸」寸斷之間,則必在「心馳神移」之際,而古索馬利亞人和亞述人體驗「肝火旺盛」容易失去理智的事,就確認心肝乃萬智之源。

舍生取義

壹.       ppt 貳.       原文段落大綱 ◇文章結構 一、取舍原則,義重於生 孟子曰:「魚,我所欲也。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。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 二、舍生取義之心人皆有之 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於生者,故不為苟得也。死亦我所惡,所惡有甚於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,則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,則凡可以辟患者,何不為也?由是則生,而有不用也;由是則可以辟患,而有不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,所惡有甚於死者,非獨賢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賢者能勿喪耳。 三、舉例說明舍義是失其本心 一簞食,一豆羹,得之則生,弗得則死。嘑爾而與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爾而與之,乞人不屑也。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,萬鍾於我何加焉?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與?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宮室之美為之;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妻妾之奉為之;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;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謂失其本心。」──告子上. 10 參.       相關資料 1. 熊掌的滋味 https://www.yooread.com/8/3335/148878.html 布利丹毛驢 —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http://www.bldaily.com/culture/p-168740.html 2. 明朝的忠烈大臣 ── 于謙  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6/5/7/n1302625.htm 3 .一代名將岳飛為何被皇帝下詔賜死? https://gushi.tw/the-death-of-yue-fei/ 4. 屈原的故事,端午節的由來。 https://kknews.cc/zh-tw/history/g268qe.html 5.甲午戰爭中鄧世昌撞向敵艦,百年之後經打撈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https://ek21.com/news/1/48842/ 6.明末猛將—盧象升 https://kknews.cc/news/znrj363.html 肆.       學習旨趣 1. 這是道德實踐中最 大的考驗,是超越生命之上的價值極則。

論人性本善

壹、. PPT 貳.原文段落大綱 一、人性本善 ◇文章結構 (一)時人對人性的四種看法︰         公都子曰:「告子曰:『 性無善無不善 也。』或曰:『 性可以為善,可以為不善 。是故文、武興,則民好善;幽、厲興,則民好暴。』或曰:『 有性善,有性不善 。是故以堯為君,而有象;以瞽瞍為父,而有舜;以紂為兄之子,且以為君,而有微子啟、王子比干。』今曰『 性善 』,然則彼皆非與?」 告子︰生卒年不可考,與孟子同時代,曾與孟子當面對辯。 (二)善性乃人所固有          孟子曰:「乃若其情,則可以為善矣;乃所謂善也。若夫為不善,非才之罪也。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;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惻隱之心,仁也;羞惡之心,義也;恭敬之心,禮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仁、義、禮、智,非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故曰:『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。』或相倍蓰而無算者,不能盡其才者也。 (三)引詩為證,謂好善為人之本性。          詩曰:『天生蒸民,有物有則,民之秉夷,好是懿德。』孔子曰:『為此詩者,其知道乎!』故有物必有則,民之秉夷也,故好是懿德。」 ── 告子上. 6 二、良知良能 ◇文章結構 (一)理論         孟子曰:「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   (二)舉例        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者;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也。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。無他,達之天下也。」──盡心上. 15 參、相關資料 1. 殷末三仁︰ 微子 、 箕子 、 比干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7/11/12/n9832510.htm 2. 王陽明:一位儒將的風采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9/9/3/n2645694.htm 3. 庶民的天道 --- 讀《大雅 · 烝民》小記 (第三段「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。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」參考資料) https://www.weibo.com/ttarticle/p/show?id=2309403995322962548231 肆、學習旨趣 1.       孟子肯定人天生皆具有善性,人

孟子的抱負

壹、.ppt 貳.   原文段落大綱 一、提問︰ 公都子曰:「外人皆稱夫子好辯,敢問何也?」 二、回答︰ 孟子曰:「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!天下之生久矣,一治一亂: (一)歷史進程︰ 1. 一治一亂之一     (平自然之患) ︰ 當堯之時,水逆行,氾濫於中國。蛇龍居之,民無所定。下者為巢,上者為營窟。書曰:『洚水警余。』洚水者,洪水也。使禹治之。禹掘地而注之海,驅蛇龍而放之菹,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漢是也。險阻既遠,鳥獸之害人者消,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。 2. 一治一亂之二 (平異類異族殘害之患) ︰ 堯、舜既沒,聖人之道衰。暴君代作,壞宮室以為汙池,民無所安息;棄田以為園囿,使民不得衣食。邪說暴行又作。園囿汙池沛澤多,而禽獸至。及紂之身,天下又大亂。周公相武王,誅紂,伐奄,三年討其君;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;滅國者五十。驅虎豹犀象而遠之。天下大悅。……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……︰ 書曰:『丕顯哉,文王謨,丕承哉,武王烈。佑啟我後人,咸以正無缺。』 ) 3. 一治一亂之三 (平人類自相殘賊之患) ︰ 世衰道微,邪說暴行有作。臣弒其君者有之,子弒其父者有之。孔子懼,作春秋。春秋,天子之事也。是故孔子曰:『知我者,其惟春秋乎!罪我者,其惟春秋乎!』 4. 一治一亂之四 (治人心學說思想之患) ︰ 聖王不作,諸侯放恣,處士橫議,楊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天下之言,不歸楊則歸墨。楊氏為我,是無君也;墨氏兼愛,是無父也。無父無君,是禽獸也。公明儀曰:『庖有肥肉,廄有肥馬,民有飢色,野有餓莩,此率獸而食人也。』楊、墨之道不息,孔子之道不著,是邪說誣民,充塞仁義也。仁義充塞,則率獸食人,人將相食。吾為此懼,閑先聖之道,距楊、墨,放淫辭,邪說者不得作。作於其心,害於其事;作於其事,害於其政。聖人復起,不易吾言矣。 (二)結論︰ 昔者禹抑洪水,而天下平;周公兼夷、狄,驅猛獸,而百姓寧;孔子成春秋,而亂臣賊子懼。詩云:『戎、狄是膺,荊、舒是懲;則莫我敢承。』無父無君,是周公所膺也。我亦欲正人心,息邪說,距詖行,放淫辭,以承三聖者;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能言距楊、墨者,聖人之徒也。」 ──滕文公下. 9 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 【 97 指】 孟子去齊,充虞路問曰:「夫子若有不豫色然。前日虞聞諸夫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