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其放心

壹、ppt




壹.      原文段落大綱

一、求其放心

孟子曰:「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人有雞犬放,則知求之;有放心,而不知求。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──告子上.11
章旨︰求回放失之本心,乃為學之本。

二、大體與小體
公都子問曰:「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。何也?」
孟子曰:「從其大體為大人,從其小體為小人。」
曰:「鈞是人也;或從其大體,或從其小體。何也?」
曰:「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於物;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此天之所與我者,先立乎其大者,則其小者不能奪也,此為大人而已矣。」──告子上.15
章旨︰心為人之大體,耳目之官為小體,先立其大,則小者不能奪,如此則能成為大人(君子)。

三、養心莫善於寡欲
孟子曰: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。其為人也寡欲,雖有不存焉者寡矣;其為人也多欲,雖有存焉者寡矣。」──盡心下.35
 章旨︰教人養心存性的方法,在於寡欲。


貳.      相關資料
1.王陽明看花──無心外之物

傳習錄記載:王陽明有次到浙江省的會稽山遊覽,同行友人指山岩中的花樹問說:你主張天下無心外之物。然而像這些花樹,在深山中自開自落,和我們的心有什麼相關?王陽明回答說: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;你來看此花時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,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這段話是說:當花沒有被人觀察之前,是處於一種(潛隱)的狀態,直到有人來看它,它的形狀和顏色才會一時明白起來。意謂當人內在的心覺醒,外界萬物的意義才會被彰顯。
王陽明以無心外之物闡明:任何事物的規律、法則,都不可能脫離人心的認識而存在。然而世人習慣向外追逐,王陽明的心學,正是孟子求其放心的學問,啟發我們關注放失已久的心靈。

2. 大體與小體   補充資料
人類的心智活動,其實是來自「頭腦」神經系統的綜合反應。不過把人類心智活動定於「心」的看法,在古代中外皆然。古埃及人相信靈魂若不是表現在柔「腸」寸斷之間,則必在「心馳神移」之際,而古索馬利亞人和亞述人體驗「肝火旺盛」容易失去理智的事,就確認心肝乃萬智之源。亞里斯多德在戰場上看到士兵們被砍開的頭蓋骨,發現其中血液稀少,就覺得頭腦絕不是思想的中心。因為沒有熱血沸騰就不能理直氣壯。更且心血來潮,才能靈感不斷。因此推論到供輸血液的「心」才是思想的泉源。
一直到十七世紀末、十八世紀初法國的生理學家和哲學家笛卡兒,才推定在腦的某處一定有一機制把各個單獨的感覺印象「在他們到達靈魂之前」先綜合在一起。現代醫學已經證實:「換心」手術的病人康復後在思想上並沒有任何差異。但腦部受傷的病人,依受傷部位和嚴重的程度,會產生許多心理活動的變化。(改寫自曾志朗心智奧祕)

3. 求其放心
闡發
孫奇逢四書近指:「陸象山開口輒講求放心,除了求放心,原無可講求。求放心即所以求仁也,未放而守之,此存養之學問;慮放而防之,此慎獨之學問;已放而收之,此善反之學問;此外復何事哉?知求知字最得力,非求諸已放之心,蓋求心之未放也。」
補充
1.  達摩安心:達摩面壁,二祖(慧可)立雪斷臂(站立於雪中,自斷手臂)云:「弟子心未安,乞師安心。」摩云:「將心來,與汝安。」祖(即二祖慧可)云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摩云:「為汝安心竟。」(禪宗無門關)──真心是常安的,只有自己體悟,才能找到自己的本心。
2.  百丈野鴨:師(百丈懷海)侍馬祖行次,見一群野鴨飛過,祖曰:「是什麼?」師曰:「野鴨子。」祖曰:「什處去也?」師曰:「飛過去也。」祖遂把師鼻扭,負痛失聲,祖曰:「又道飛過去也!」(五燈會元)──平常,我們的心都是跟著外界的現象走,很少想到真我的存在,馬祖這一扭,才使百丈覺悟到自體的存在。禪師想要告誡弟子的就是:要隨時掌握自己的心,不要讓心被外界的現象(野鴨子,以及野鴨子飛過去)奪去。


參.      學習旨趣
1.   求學問(德學涵養)的要領在於找回放失的心。

2.    體會寡欲的微妙滋味,進入心靈豐富的饗宴。


.      文章分享
嗜欲深者天機淺    天下雜誌45   羅蘭  1985-02-01

.      影片分享

1. 少欲知足對淨化心靈的影響(聖嚴法師-大法鼓 0843



2. 淨空法師:孟子的智慧【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】

 

3. 孟子說33-求其放心而已


4. 四川驚現330歲地仙,昨日驚曝長生不老驚人真相,8旬老人當晚練習後竟健步如飛!


5. 仙風道骨!90歲高齡女道長長期居華山,久不進食卻能飛檐走壁


6. 這裡是中國唯一可以隱居的地方,隱居5000人至今過著古代生活 文史星空

7. 生活美學家 美學· 第一集 隱士與南山 高清



陸.      學習心得
學習單5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義利之辨

孟子的抱負